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jpg

 

壹、前言:用跳躍性的思考取代人云亦云

甫一見到書名《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便讓我對這個題目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更接著引發一連串的腦力激盪:當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群眾是否開始爭先恐後地想盡各種方法,來採取更高一層的水果呢?可能拿梯子爬得更高;可能合作採啦啦隊式地往上抓取;又或者想出更奇特的方法如搖晃整棵樹木讓果實自行掉下來……等。

沒錯,本書作者的核心理念正是在啟發讀者能有更多不同面向且更深層的仔細思考,對於台灣如今面臨的許多問題與瓶頸,提出一些與眾不同、跳躍性的反思,這或許與現今台灣大部分民眾及社群媒體上主流的價值觀念不盡相同,但作者卻能看到一些別人未注意到的盲點,跳脫框架勇敢提出一些常人沒想過的問題,儘管會被他人當作異類在故作驚人之語,然我卻非常認同作者堅持不盲從的精神與獨立思考的初衷。

 

貳、與其一味地抱怨、唱衰,不如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作者認為台灣現今雖然有很多問題,但都是可以解決的。美國自從1776年宣布獨立後,已有過40多次經濟衰退,但每次都挺過來了…因為較少美國人喜歡自己唱衰自己的國家,或嫌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

相反地此種正向民族精神在台灣卻較難看到,台灣很著名的一道奇景—新聞媒體,就連外國朋友來台都感到驚異,為什麼台灣的電視新聞總是重複循環播放一些社會亂象。電視媒體業總是見獵心血,狗仔的嗜血性也喜歡揭瘡疤、傳播人踩人的人性醜惡面—例如立法院上立委們拳打腳踢、甩巴掌、潑水的吵架戲碼;又或是偶像藝人當街的外遇出軌…等等,卻反而忽略了那些更重要、正在發生的國家大事與議題,可能是那些少數為了捍衛國家自由民主,而抗戰撞得頭破血流的前線勇士們!這樣顧此失彼的景況,真的對國家的未來有所貢獻嗎?這種景象不僅沒有在協助解決問題,更是在製造問題、增添煩惱,反而是孳生禍端的根源。

 

參、最能代表年輕世代的關鍵詞是熱血?草莓族?或是小確幸?

本來,「熱血」一詞指的是報考軍校,效忠領袖。但如今,志願役已不算熱血,相反地辭掉工作去當背包客就很熱血,抵押房子拍電影也算熱血,只要年輕人大膽追夢就是熱血嗎?也不是。現在的「熱血」有個必要元素,就是不能功利。在台北存錢買房的高房價挑戰性當然不輸給南極越野,但這種夢想太世俗了,不能說熱血;貧困子弟十年寒窗苦讀考取台大醫學系的故事很勵志,但也不被稱為熱血,或許他們的窮困背景根本也就配不上「熱血」這兩個字,畢竟連吃跑喝暖都成問題了,這個詞只能是夢幻中的奢侈。

相比以前父母輩中年世代,言猶在耳許多白手起家創業的故事,現代的年輕人常常被批評為「爛草莓」,這群「草莓族」總是窩在電腦前面打線上遊戲、追劇、看漫畫,缺乏人生的規劃與夢想藍圖,喪失積極求生的意志,只想當個啃老族或媽寶,倚靠父母養他們一輩子。

然而這一切真的全歸咎於年輕人本身的問題嗎?亦或是大環境與社會的氣氛本來就太糟糕,年輕人逼不得已只能被塑造成這種形象?教育制度與政府政策更是營養不良的根源,檯面上專注討論解決的問題都只是皮毛,治標不治本,如此變本加厲導致年輕人對他們的未來更絕望…反正再怎麼努力也買不起房子,那不如多出國多享樂,當個月光族把握當下才不白費人生…

   「小確幸」一詞原本是村上春樹某篇隨筆的標題,但近幾年卻很泛用的流行起來,小確幸原本的定義:「想要在日常找到自己的小確幸,多少需要一些必須遵守的個人規範。」給的實例是「耐著性子激烈運動後,來杯冰涼啤酒的感覺。」也就是說,小確幸必須與自律互為表裡。然而,如今台灣流行的「小確幸」意義卻已大不相同,他成了「大夢想」的相反詞:不敢奢求大夢想,只能追求小確幸。

   小確幸本身是很好的概念,大幸福本來就應該由許多小幸福累積而成,但是,一旦他變成買不起房、工作缺乏成就感後的一種刻意追求,就是另一回事了。台灣今天所謂的小確幸像是睡到中午才起床吃個早午餐,然後去看看電影、泡咖啡館,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生活步調,一種排遣時日的方式,更像是虛度光陰,而不是點綴。看到年輕人們濫用「小確幸」來冠冕堂皇地合理化自己的無作為,三天兩頭出國、買奢侈品當個「月光族」,再回頭來怪罪社會對他們的不友善…都是政府的無能「反正再怎麼努力也買不起房」,那這種小確幸本身就是個無垠沙漠。

 

肆、命中問題的核心

台灣為什麼缺乏60歲以下的企業家?50歲以下更少,更不用說40歲。年輕人總被批評企圖心不足,事實卻是中年世代,也就是所謂的四、五年級,在創業冒險這方面交出的成績單就已經不如前代,也輸給對岸同代人。企業家垂垂老矣,見證台灣的創業動能已衰弱一陣子,起碼20年了,並不是最近才消失。這是高失業、低工資的很大因素。除非我們認為40歲到60歲這批人也是草莓族,不然這現象的最可能解釋是大環境加上資源錯置的緣故。

以前可能很多台灣人刻板印象會想問大陸人:「你們那邊是不是上廁所不關門?」這問題不只沒禮貌,也透露出問話者對中國的無知,在去一次上海或北京後,就馬上自慚形穢,回來改口說:「人家進步那麼快,台灣跟人家比什麼?」

其實,九十年代起,台灣少子化已很明顯,大學新設院系卻反而快速增加,遂有了「大學錄取率百分百」的怪現象。教育是孕育國家未來棟樑的搖籃,如此教育門檻的低落,導致文憑日漸廉價與氾濫,年輕世代缺乏企圖心與競爭性,便是問題的根源。

台灣的教育制度目前存在很大的問題,很多人其實更推崇以前的大學聯考制度,一試定勝負,不擅長考試、缺乏競爭力的年輕人可以更早探尋自己的興趣去做多元發展,而不是政府一再改革教育制度來強調表面的「多元入學」,繁星計畫、學測、指考、推甄…多層管道不僅學生家長一頭霧水,學生在準備階段也感到複雜,甚至對偏鄉缺乏資源的學子更是無所適從。如此教育政策實質則是讓學生更加迷惘,真的有讓我們國家的年輕人更有競爭力了嗎?

而學生人口數愈來愈少,空學校愈來愈多,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想法即是—將空學校結合社會住宅概念,改建成社區居住宅,像是鄉下有許多小學新建築斥資蓋得美輪美奐富有藝術感,每年招生卻幾乎招不到幾個兒童,如此轉型不僅能有效轉換這些未被好好利用的空學校,雙管齊下更能解決現代一直在討論的社會住宅議題。

 

伍、重視國際觀與未來前瞻性

什麼是國際觀?筆者歸納整理作者的幾點看法:

  1. 我們有好東西,自己卻不知道。

    台灣有許多世界級的瑰寶與人才,但在台灣卻隱隱被埋沒,等到躍上國際的檯面一砲而紅,才開始受到「重視」,不好聽的說法也可以解釋成「消費」,如此的後知後覺與跟風性便是台灣社會現今存在很大的問題之一。

  2. 我們只看到別人好,自己壞,卻沒想到這種壞是一種必經過程。

    近十年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已不可同日而語,許多台灣人才與廠商外流,台灣遭感嘆在對比之下相形失色,然而殊不知這是每個國家發展的比經過程,台灣也曾耀眼邁向巔峰過,在那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黃金年代,而這殞落之路也同樣是後起之秀於未來必須面對與克服的問題,我們則更應該專注於解決自已目前面臨的瓶頸,尋找突破點力求轉型,而不是呆呆傻傻地望著讚嘆別人。

  3. 我們有一樣好東西,很好沒錯,問題是這種東西不只我們有,別人也有,因此沒什麼好沾沾自喜。

    台灣人自從開放陸客來台旅遊,常聽到陸客稱讚台灣人友善,於是漸漸驕傲且自稱為「友善」大國…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其實台灣人到底友不友善?端看我們跟哪一國比,世界上對人友善的國家很多,有人覺得歐洲、拉丁美洲、西方國家對人就很友善,而台灣人自稱的友善,有時候在陸客人氣景點,看到商人特別剝削陸客的荷包一頓時,就會突然幻滅…原來我們的友善就是戴著「親切」假面具欺負外地朋友的一個「包裝」而已。

    科技隨著時代不斷躍進,面對未來高科技競爭的時代,我們該怎麼接受「人工智慧」的挑戰?未來機器一定會取代人力?

    其實不只人工智慧,其他更有大數據、物聯網、雲端科技、無人駕駛車甚至無人化生產等…據說每個都可能打擊就業,因為大量人力會被科技取代。最好的例子就是自主導航:不出20年地上天上交通工具都會變成無人駕駛,許多司機、快遞、飛行員的核心技術搞不好會無用武之地。但社會代價如此高昂,何不立法加以阻擋?直接答案是—可預見的生活便利實在太大,根本擋不了。自主導航將大大提升道路行車安全。如今砂石車經常釀禍,一大原因是司機有視覺死角。改成自主導航,車身八方都裝感應器,未來砂石車就不易撞到人了。

    而人力是否一定遭到取代?端看我們自身具備的能力為準,畢竟機器人、人工智慧也是由我們人類創造而生,程式倚靠世界上更偉大的發明—「人腦」撰寫而出,所以究竟是人類還是機器人更加厲害?只能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一個科技誕生的初衷都是為了完成人類的目標,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懼怕我們自己的創造?懼怕有用嗎?時代肯定會持續進步,一定會有新科技不斷地推陳出新,該懼怕的不是外來的變化與挑戰,而是我們自己不敢面對挑戰、且無法適應的心。

 

 

 

陸、結語

    事實上,任何經濟體系只要「摘完某一高度水果」,一定會面臨到知識問題和取捨問題。所謂知識問題,就是人力水平必須提升。尹仲容、李國鼎規劃的產業環境只需要少數菁英念大學,台灣要挺過悶經濟卻需要大量高階人才,因此作者在本書多篇文章都有討論到高等教育的問題。  

至於取捨問題,是指改革一定會侵犯到某些人的利益,台灣上次有嚴重侵犯少數人利益的改革,就是「三七五減租」與「耕者有其田」。推行當時如果像今天一樣自由民主,地主一定也天天上街抗爭、提起行政訴訟,並發動連署罷免立委。然而當時的人民普遍都窮,因此較少人講求公平正義,如今公平正義已是目前社會上重要的討論議題,甚至公投也漸漸搬上檯面,所以改革在面臨取捨時肯定會產生碰撞,但是為了防止碰撞,就應該避免改革嗎?

為了讓國家的未來邁向更美好的康莊大道,「改變」是個必經過程,然而2300萬人民每個人想走的道路不盡相同,政府只能統整人民的想法做出一個最「適合」的「共識」,未必一定是「最佳」的「解法」。水果不等人,成熟就會紛紛落地、爛掉,我們不該浪費時間不停抱怨,「面對問題,問題解決一半;逃避問題,問題增加一倍。」只有我們這次真的想辦法行動,學會摘取伸手勾不到的水果,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讓後代更有自信!


arrow
arrow

    威利爸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